UMAS

看电影,不是看三观

在b站一部讲解《燃情岁月》的视频里 我看到了许多这样的弹幕——“这一家子的三观我都无法接受 只有哥哥比较正常” “我想无视这个苏珊怎么办?”“这女的真贱”“这种三观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”等等。不得不说我对这样的弹幕感到非常厌恶。

首先,这样的争论和批评是毫无意义的。

电影是一种艺术手法 它将人性放大 把色彩加深 它折射出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声音、梦想和光芒 。王小波说:“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,但它偏偏就是这个样子。”人作为最具有智慧的物种,人性里不应该有贪婪、残忍、好色、卑劣、无耻,但我们的人性里偏偏就有,而且有很多贪婪、残忍、好色、卑劣、无耻。有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,但是面对这些品质,当我们在描绘人的时候,美即是真,真即是美,要实事求是的将它表现出来;表现的力度可以依故事的主题加以强化或弱化,但是将人完全美化成天使圣徒的样子,是不可忍受的。正如阿加莎笔下的侦探马普尔小姐所说:“研究人性是件非常有趣的事。”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,我们每天要应付这么多复杂的人性,我们的世界才是如此的丰富、如此的绚丽多彩。如果每天我们面对的都是天堂里的圣徒,不出多少天我们就会感到厌烦。《燃情岁月》里崔斯汀骑马仗剑走天涯何尝不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梦想? 苏珊对完美爱情的渴求又何尝不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渴求?而电影恰好将这些复杂的情感展露出来 让人思考 让人感叹 原来人性是这样的复杂 原来人生是这样不易。

展现人性 并不代表作者支持这些做法、赞成这样的价值观。不论是浪漫主义风格的《英国病人》里艾玛舒和朋友的妻子搞婚外恋 、《燃情岁月》里苏珊嫁给三兄弟,还是现实主义风格的《蜗居》中郭海藻做了宋秘书的情妇,都无一不是创作者表达内心想法和思想到手段。就像毛姆写《月亮与六便士》并不是为了鼓励艺术家都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妻弃子,波兰斯基拍《苦月亮》也不是为了阻止男女相爱,他们只是在展示人性讲述故事、讲述故事、表达想法,就像我现在做的一样。

艺术取材于生活,必然接受了大量的艺术加工,那些死死盯住电影里人设不放、过于把电影当真的行为是愚蠢的。《蜗居》里郭海藻的结局如此凄惨,是因为六六想强化印象;《复活》中玛丝洛娃由一个妓女在短时间内思想上有了如此巨大的转变,也是因为托尔斯泰要加强艺术感染力。同样,《燃情岁月》也是接受了大量艺术加工的电影,每一个人物都是某种性格的浓缩,因此行为看上去才会偏极端——崔斯汀是笃信自由的极端个人主义者,所以他可以抛下妻子和父亲;苏珊对依靠和安全感有压抑而狂热的追求,因此她才三嫁崔斯汀三兄弟……

那么,我们应该怎样评判一部电影?

王蒙说:“文学的力量在于打动人心。”而电影,是光与影的文学,它最重要的力量也正在于打动人心,评判一部电影,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打动你的内心。故事是否有感染力,能不能打动人心,能不能让人产生共鸣,能不能让人感同身受,能不能有让人痛苦或狂喜的力量,内容是否张弛有度,这永远都是评判一部电影是否是好电影的重要标准。读杜拉斯的《情人》,我们首先是被作品的情节和感染力所打动、所震撼、所感染,然后才看到她别具一格的语言文字,最后再去发现她想借这个故事表达些什么;同样的,看《英国病人》,我们先是被艾玛殊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所感动,再是被宏大的拍摄手法和瑰丽的沙漠风景所震撼,最后才看到导演编剧想通过这个电影表达什么。如果一打开一部电影,就不停地想导演要告诉我们什么,看电影的乐趣就会大大减半。只有完全沉浸在电影中,待屏幕黑去,长叹一声,再细细回味,那时的感想才是创作者想告诉我们的“电影要表达的东西”。

同时,最为重要的是,我们要站在剧中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。试想你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女,从小身世坎坷,在反复哀求下未婚夫不听劝告战死沙场,而二哥恰恰能为你提供你成长过程中最为缺失的安全感,谁能守住自己高高在上的贞节?当第二任丈夫在你苦苦等待多时后丢下一句“就当我死了”,哪个女子能受的住这样大的打击?苏珊内心不痛苦吗?不迷茫吗?她难道不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苦苦耗在一次次的等待之中了吗?是的,有些女子非常了不起,可能是为了心中的信念,更可能是害怕旁人的目光,她们坚持了。但是大部分,还是普通人,有普通平凡的情感,无法拒绝那并不算邪恶的诱惑。因此,观众们啊,恳请你们站在普通人、剧中人的角度思考问题,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。

欣赏电影时,沉浸在剧情中,但是不要过于较真。王小波曾经吐槽过这样一件事——法国歌剧团来中国首演,演唱《茶花女》,结果有人说这讲的是卖淫嫖娼人员的故事,不应该欢迎他们。这些观众就是没有沉浸在剧情中,没有静下心来欣赏,他们以为自己在保持冷静,在以审慎的态度观看表演,事实上这是对创作者和演员最大的不尊重。歌剧团辛辛苦苦唱了两个小时,你只看到了卖淫嫖娼人员;布拉德皮特辛辛苦苦拍了几个月的戏,你只看到了不要脸……我做人的时候,绝不会像崔斯汀一样,但是既然他出现在剧中,我就要尊重他的表演;要尊重他的表演,我就必须沉浸在电影中,跟着剧情走,而不是突然从一百多年后的中国穿越到美国去,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对他指手画脚。

回到《燃情岁月》“三观不正”的问题上来。明知什么是正确,什么是错误,却在其中挣扎,这是崔斯汀和苏珊的无奈,也是生而为人的无奈。他们的故事,是电影,电影来源于生活、取材于生活,电影里的情感只要能打动人都是真实的,但电影里的故事却不一定是真实的故事。归根结底,不管是《燃情岁月》、《英国病人》、《廊桥遗梦》、《泰坦尼克号》、《花样年华》、《乱世佳人》、《断背山》里的各式各样的出轨,还是《一天》里的男女主角以朋友之名拥有的暧昧不清的关系,甚至是《黑皮书》里的女主角爱上了敌人,这些不为道德标准所接纳的感情,都是生活中一个又一个人性复杂感情的浓缩、突出,是艺术化的感情,是为了艺术感染力,是为了展现人性,是为了借这些典型的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这么做,也不代表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了看上去就会像电影里那样浪漫。作为能够欣赏这些电影的观众,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分辨能力,都知道看完电影回复到真实的生活中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能做,都知道活在社会的道德准则里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。

单把“三观”拿出来给一部电影的价值盖棺定论是没有意义的,“三观”不应该是评判电影的唯一标准,“三观”正确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,也有可能是样板戏再世;一部好的电影,只要不是描绘纯自然的纪录片,里面都会有各式各样、丰富多彩的人性,让观众哭、让观众笑,让观众愤怒,让观众深思。

王小波曾经戏谑说:“有些观众说,请让我笑吧;有些观众说,请让我哭吧……在中国,有些观众会说,请让我受教育。”我们看的是电影,而不是在看教育片、法治在线,电影只是尽可能真实地表达一些情感,描绘一些人性。多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些充满正义感的卫道士可以消失,让更多的好电影得以从“三观正确”的封印下解脱出来,为世人所见。

评论(6)

热度(62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